分享至: |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陷入严重危机,刚刚浴火重生的中国资本市场遭遇到了来自外部的“成长的烦恼”。在这一困难时刻,人们不免对涉及到资本市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产生分歧。
比如,节节下跌的中国证券市场是不是已经进入死胡同、无药可救?面对美国投资银行业的溃败,中国还要不要坚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一些正在酝酿中的创新还要不要搞下去?资本市场增加投资人财产性收益的发展基础是否已经丧失?一言以蔽之,就是面对重重挑战,当前资本市场的出路在哪里。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这是温家宝总理不久前的一句经典表述。事实上,在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关口,坚定信心也比什么都重要。而坚定的信心并非建立在空中楼阁上,而是来自于借助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全面正视我国发展资本市场必要性认识的基础上。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都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基本要求就是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那么资本市场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根本大局,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各项功能。因此,资本市场以发展为“纲”的方向非但没变,相反未来一段时期还将是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难得战略机遇期。
实际上,我国资本市场建立十几年来,从来就与争论相伴相生。比如,市场诞生之初,就有“姓资姓社”的争论;股权分置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的脉络,也是集中贯穿了各种矛盾、观点的碰撞过程;2001年,“千点论”、“推倒重来论”一度更成了左右市场的标志性言论。怎样看待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市场屡陷低迷之时,这种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
当前最关键的是,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形成自己的资产定价机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尽管国内经济至今依然保持相对良好的运行态势,但是A股市场非但没有成为国内经济的晴雨表,反而却紧密跟随了国际市场的涨跌轨迹,甚至还放大了国际市场的跌势,一度被国内研究人员挂在嘴上的估值已经完全失去方寸;拿高度国际化的港股做参照物,又进一步加速了A股下跌走势。
诚然,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我们的市场还没有形成一套自己完整的资产定价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直接关系交易各方的切身利益,因此,定价权是交易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而放在国际经济的角度,从小处说,它事关股市走势及对应的经济活动秩序;从大处说,它实际上关系着国民财富是否可能通过股市交易的国际路径而流失,是关乎国家整体经济利益、社会稳定的大事。
放稍远一步讲,今后,中国要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我们的资产更必须有自己的定价平台。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到明年则是建国60周年,这些年我们积累的国民财富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就需要自己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合适的价格水平。几年前多家大型蓝筹公司在海外首次发行时、在境外投资人的压力下不得不低价发行的历史,让我们至今谈及此仍如梗在喉。由于本国资本市场缺乏承接力,缺少定价能力,导致我们的资产拿到国际市场上,只能让别人说了算。这些过往吃过的亏告诉我们,维护自身的财产安全,就必须要掌握中国自己资产的定价权,形成自己的资产定价机制;而掌握定价权就必须完善各种机制,形成一个强大且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资本市场。
除此之外,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投融资工具,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也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当然以近一年的状况来看,部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出现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这个平台不可或缺;作为一个快速发展、规模巨大且极具潜力的资本市场,它将能战胜短期的起伏,完全有能力给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
再有,站在宏观的角度从大处着眼,当前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也需要发展资本市场。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资本形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实现建立创新性社会的既定经济发展目标更需要资本市场。
所以说,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任务没变,目标没变,路径也没变。当务之急是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坚定对市场发展的信心,并以这份信心来提供发展的动力。发展资本市场利于国、益于民,作为证券市场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要以大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作为我们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