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走在历史新起点上
2008-11-13
分享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08年,步入“全流通元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市场估值体系发生变化,市场机制更加敏感,市场稳定发展的挑战也增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良好,金融体系安全稳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资本市场的作用日益重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005年4月30日,中国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从最初选取4家试点上市公司,到2006年底大多数上市公司完成股改,仅仅用了一年半。截至2008年11月7日,沪深两市仅剩31家公司未完成股改。
  股权分置改革打破了制约股份顺畅流转的障碍,形成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理顺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为推进市场化的并购重组和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市场创新发展和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条件。
  ――多层次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为改变单一的市场结构,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先后推出了深圳中小企业板和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形成了以沪深主板市场、深圳中小企业板市场、三板市场及中关村代办转让系统为主的分层市场体系。截至11月7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超过1570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73家,三板公司91家。
  ――产品创新取得积极成果。
  近年来,市场产品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品种结构得到完善。增加了低风险类产品,逐步推出了LOF、ETF、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权证等品种。产品创新活跃了交投,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
  其中,权证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配合股改的创新产品,权证自上市以来的交易持续活跃。在股改基本完成后,权证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创新色彩。比如,日前日照港大股东就提出拟收购权证并行权,从而加快集团整体上市的步伐。权证成为资产整合的金融工具。
  在因美国过度金融创新而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下,我国并没有停止进行创新的步伐。监管层果断决定,启动融资融券。本月8日,融资融券顺利完成了全网的第二次测试。融资融券试点工作随时都可启动。届时,“单边市”将被打破。
  ――市场内稳机制建设稳步推进。
  监管层充分认识到,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新兴+转轨”的阶段,这决定了金融创新不能不发展,又不能发展过快,需要在发展中考虑可承受性、适度性和节奏性。管理层倡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动力的产品和业务自主创新机制。
  与此同时,针对全流通格局下市场主体的特点,陆续推出了鼓励解禁股进入大宗交易市场交易、鼓励上市公司分红、鼓励大股东增持和回购股份、规范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控股股东发行可交换债等稳定市场措施,同时推动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推动取消股票红利税等。
  ――对外开放以我为主、循序渐进。
  入世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加入WTO承诺,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开放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有序推进。
  截至2008年4月底,共有150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105亿美元,其中有55家企业同时发行A股;同期,证监会已批准设立7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1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5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目前,QFII投资额度已提高至300亿美元,54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获准投资额度约105亿美元,另有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展QFII托管业务。QDII方面,有2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证券公司取得QDII资格,9只QDII基金产品和1只QDII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获得批准,获批投资额度已达375亿美元。
  18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在规模扩张、机制完善、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与发达市场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即便发生了华尔街危机,我们也不能不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
  参照华尔街经验教训,进一步认清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新兴+转轨”的特质,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