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下中国资本市场的“3+1”
2008-11-18
分享至: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轰然破产,让我们再次深悟这句话的含义。如今,昔日华尔街的五大投行已垮掉三家,另外两家也被迫回归传统模式,金融风暴的连锁效应令全球主要股市大跌,实体经济遭受重创。
  这次的金融风暴带给我们太多的沉思:为什么一个看似固若金汤、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竟如此脆弱、不堪一击?中国资本市场应从美国金融危机中汲取什么教训?
  过去20多年,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从为刺激金融业发展而逐步放松金融监管,到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再到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大力推进,全球金融体系在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风险的传递。
  过去几年,美国金融创新迅猛,规模迅速扩张。由于监管松懈甚至缺位,金融机构在内部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屡屡“自我开脱”,为危机爆发埋下了定时炸弹。
  众所周知,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创新工具,一向为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所推崇,它在活跃市场交易、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隐含着很大的技术与道德风险。金融创新不仅是一国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但金融创新须以确保金融安全为前提,否则将自毁。
  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受美国金融海啸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和防范。特别是通过这次金融海啸的洗礼,我们需要反思如何在金融创新和稳健经验之间取得平衡。
  我们看到,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艰难转型和痛苦蜕变的时期。金融危机不仅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使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充分汲取此次危机的深刻教训,以确保本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大体上可以用三个“创新守则”和一个“诚信体系建设”来概要描述。
  首先,金融创新始终应坚持安全与效率并重。
  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我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点,决定了金融创新的旺盛需求与金融风险的复杂多变。在市场基础制度较薄弱、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更应注重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务必防止金融创新的风险失控。应当充分认识到,稳健不一定代表落后。
  其次,金融创新应坚持全面、协调推进的原则。金融创新包含多方面内容,虽然在某个时期,金融创新集中于某些领域,但从市场的长远发展看,金融创新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只有全面、协调地推进创新,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金融创新步入“雷区”,引发系统性风险。
  第三,金融创新须与市场发育成熟程度,市场组织、制度、机制的健全程度,市场发展潜力与空间的大小等相适应。动力不足或发展不充分的金融创新将降低市场发展的质量,延缓市场发展的进程;而过度的、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将破坏市场发展的基础,导致市场发展停滞、倒退,甚至崩溃。
  此外,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无论发达成熟的市场,还是新兴发展中的市场,都面临着不断健全和完善信用制度的客观需要。即使在信用制度较为完善的市场上,严重的信用缺失同样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造成严重的恶果。信用制度的建设始终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对信用制度的建设决不可掉以轻心、放任懈怠。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的信用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信用制度不完善,信用约束不严格,信用体系不发达等问题,成为影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信用制度的建设。加强信用制度基础建设,建立覆盖整个市场的信用制度体系,将市场各方参与者,包括个人与机构都纳入信用体系之内,为管理和评估各方信用提供全面、真实的有效信息。同时,也要建立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确保信用制度基础的坚实、稳固,力求做到能随时监测与及时防控信用风险。
  风暴尚未过去,带给我们的反思还很多。有人倒下,就会有人站起。谁将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走得更远是目前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