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措施迅速出台
2008-11-06
分享至:

源于大洋彼岸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的出口增长面临困难。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去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对美出口比去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尤其是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和玩具前三季度出口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和16.3个百分点。
  对许多出口企业而言,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的外需减弱已是客观现实,订单减少、生产规模收缩将是今后一段时间企业面对的共同难题。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加深,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今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此后,中央和有关部门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在税收政策方面,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7月31日,财政部等部门宣布自今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10月21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又宣布,从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史耀斌说,税收政策调整主要为了应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出口增速的放缓,通过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在信贷政策方面,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10月,央行又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释放出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
  近日,央行披露目前已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此举可有效释放银行资金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在财政政策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今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对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为拉动内需,10月下旬,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将“家电下乡”试点范围从山东、河南、四川三省进一步扩大至12个省份,对实施地区农民购买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国家财政比照出口退税率,直接补贴农民消费者。
  10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时指出,既要充分估计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又要正确认识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