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的大小非疏导制度迫在眉睫
2008-08-26
分享至:

大小非减持已成为我国股市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难题,虽然监管部门稳定措施频出,可随着市场的下跌,减持预期仍然猛烈。业内人士指出,受到政策的影响,实际上目前大小非在二级市场中的直接减持量已大为减少,但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却逐月递增,因此,引入创新手段,建立完善的大小非疏导性制度安排已迫在眉睫。
  
    自4月21日以来,为了缓解大小非解禁流通后对市场的压力,监管部门不断完善了相关制度安排并表明了态度。先是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股东集中出售超过一定数量解除限售存量股份通过大宗交易系统转让;为了配合该意见的实施,沪深交易所及时出台业务操作指引或者相关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政策口径,对违规减持行为采取了公开谴责、限制交易、限时购回等处罚措施。为了实现大小非减持的信息透明化,从2008年7月起,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也开始逐月披露“大小非”减持情况。作为国有股的“管家”,国资委也明确表示,大非不减持,并将实现实时监控。不仅如此,证监会近日表示将推出引入券商中介和二次发售机制。
  
    从近几个月大小非在二级市场上减持的量上来看,监管层的多管齐下可以说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但中证登记结算公司最新公布的一组数字却又让人感到了心慌。截至7月底,“大小非”共减持股改限售股258.56亿股,占累计解禁数量的29.78%。其中,大非合计减持的比例为17.24%,而小非则减持了43.51%。小非减持的速度是大非的两倍半。
  
    “实际上,中证登记公司公布的减持数字中包括两项,即二级市场直接减持和大宗交易转让。”宏源证券分析师表示,近几个月的减持量有所锐减实际上仅是一、二级市场直接减持量,而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的数量却呈逐月大幅递增的趋势。
  
    统计显示,在解禁新规出台的第一个月,即4月22日-5月21日,大宗交易成交了1.1亿股;5月22日-6月21日,大宗交易达2.2亿股;6月22日-7月21日,成交量增至2.8亿股,7月22日-8月21日达到3.6亿股。上周两市大宗交易共成交1.48亿股,高出上周5000万股。而8月20日的放量大涨使大宗交易升至11笔,涉及8只股票,创下4月22日解禁新规出台以来的单日最多成交笔数。其中,中国人寿和方圆支承均以当日最高价25.48元和15.2元成交,可见大小非减持步伐并未减缓。
  
     国海证券研究所钟精腾表示,4月21日推出大小非的“限售令”后,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相关解禁股二级市场的直接冲击,但并未能改变因大小非解禁后整体的紧张供求局面。大小非减持压力未能受到明显的抑制甚至递增,这与有些大小非股东担忧未来有更严格的减持规定出台而加快减持频率有关。
  
    业内人士指出,在经济下滑风险引起注意之际,上市公司的业绩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若业绩走坏或经营风险加大,大小非减持在所难免。因此除了鼓励主动“锁仓”之外,尽快推出大小非减持新办法,尽快推出国有股实时监控系统,引入创新手段如二次发售等,建立一个完善的疏导性制度安排迫在眉睫。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