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资技巧
债券基金:资产配置“稳定器”
时间:2012-05-08  

由于债券基金的预期收益低于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因此被很多投资者认为是“鸡肋”。他们认为,从长期资本增值的角度来看,债券类资产收益低于股票,因此长期投资者应该尽量投资股票。其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那些风险承受能力强、希望获取高收益的激进型投资者,尽可能多地持有股票应该是最佳选择;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投资者,从组合管理的角度出发,仍需配置一定比例的债券基金,降低投资组合整体的收益波动。笔者认为,作为资产组合中的“稳定器”,债券基金仍是一种重要的战略配置品种。

  

数据显示,近六年上证综合指数累计收益率为80.8%,远高于中债总财富指数22.3%的收益率。可见,长期来看,股票收益高于债券收益。但如果我们将观察期缩短,就可以发现,在此期间股票市场的收益波动非常剧烈。如果股市发生大幅调整,股票投资者极有可能因恐惧而撤出资金,反而没有达到长期投资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债券投资收益和股票投资收益之间都会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跷跷板效应”。如果投资者能够在股票资产和债券资产之间进行合理配比,则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组合整体的收益波动,获取长期收益。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投资者认为短期内债券收益会高于股票收益,为什么不直接购买债券?因为从长期来看,债券基金的收益并不比单个债券更好,而购买债券基金还要支付昂贵的各种费用。”笔者认为,相对于投资单一债券来说,债券基金还有其他优势:

  

债券基金是个人投资者间接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良好途径。我国债券市场分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两个市场的交易方式和参与者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以询价方式与自己选定的交易对手逐笔达成交易,其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债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而个人投资者则不能参与。交易所进行的债券交易与股票交易一样,是由众多投资者共同竞价并经计算机撮合成交的,个人投资者也可以参与。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其在我国债券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就我国债券市场现状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无论从债券交易种类,还是从流动性来看,都比交易所债券市场有更大优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额占债券成交总额的90%以上,已成为债券交易的主要场所。普通投资者无资格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而且债券的条款和规则相对复杂,普通投资者难以识别和控制风险。因此,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除了在交易所直接买卖债券之外,还可以通过债券型基金进行投资,间接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获取债券投资收益。

  

债券基金可以分散单一债券的信用风险。单一债券的信用风险比较集中,而债券基金通过分散投资可以有效避免单一债券可能面临的较高信用风险。如果资金有限,而又想通过分散投资降低单一债券风险,那么投资债券基金则不失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债券基金是投资者管理流动性的良好工具。众所周知,债券投资者若想提前变现,则需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或二级市场交易才能卖出债券。然而,场内交易的债券有时会出现卖不出去的情况,或用极少的买单或卖单就将其价格推至涨、跌停位置,交易极不活跃,成交价格严重偏离公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债券投资者想将尽快变现,则需要承担一定的损失。

  

对于债券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则可以在任意开放日按照净值减去适用费用的价格赎回基金份额,免遭流动性风险。

  

根据发行主体的不同,我国债券主要分为利率债券和信用债券两大类。利率债券信用等级较高,投资风险以利率风险为主,信用债券的信用等级较低,投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因此,投资者在分析未来债券市场走势的时候,要将利率债券市场和信用债市场区分开来;由于信用债存在违约风险,因此信用债的收益率要比利率债券的收益率高,高出的部分就是所谓的信用利差。换言之,信用债收益率的变化取决于“基准利率变化”及“信用利差变化”的双重影响。影响信用利差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和信用评级。在经济衰退期或者信用评级被调低时,信用利差明显放大,信用债价格下跌。因此,宏观经济对信用债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投资者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相对于投资单一债券来说,投资债券基金在参与途径、分散风险以及流动性管理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这也一定程度地解释了海外债券基金的管理规模为何如此庞大。当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回落、货币政策开始放松时,利率债券收益率会逐步降低,利好利率产品。对于信用产品来说,则要考虑“基准利率下降”以及“由于违约风险上升带来的信用利差扩大”的双重影响。投资者要摆脱“股市不好的时候才投资债券基金”的误区,因为除了获取投资回报之外,债券基金还具有分散组合整体风险的重要作用,更何况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走势。

 

(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