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课程
一“芯”难求!如何看待芯片的投资机会?
时间:2021-05-19  

智能手机、远程办公、智能汽车……我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智能化,使得越来越多的行业都面临着一“芯”难求!据报道,2021年半导体全产业链景气度提升,台积电产能爆满,8寸晶圆代工更紧缺,半导体正经历历史性缺货。


在这种背景下,芯片行业的投资逻辑有哪些变化,我们该如何看待芯片的投资机会?最近,万家基金TMT研究员武玉迪来到了万家直播间,深入浅出地与网友们面对面分享了芯片投资逻辑,以下是文字版干货,快来一睹为快吧!


关于汽车缺“芯”


当前全球汽车缺芯非常严重,研究机构甚至预计,受此影响今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减少390万辆。从产品结构看,MCU(微控制单元)最为短缺,交付周期延长4倍达到20-50周,并已出现多轮产品涨价。


芯片是汽车生产必不可少的上游原材料,由于供不应求,车企成本不断上升。还有一些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由于出货量不是特别大,拿到芯片的优先级比较靠后,所以二季度出货量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车规级芯片生产要求高,开发周期长,技术大多被西方厂商垄断,中国企业能够导入到汽车供应链的很少。实际上,缺少任何一颗料号的芯片都会导致汽车无法正常生产,这给整个汽车产业链上了一课,车企对国产替代的意愿有所加强,有意愿去做适配,这将为国内企业带来产品导入机会。


由于汽车非常缺芯,而汽车端芯片的价值量更大,因此会挤压到消费端芯片的产能。可以看到,一些计算机厂商四五月份的出货量环比有一定的下降,原因是上游芯片拿不到,限制了产品的最终组装出货。所以汽车缺芯会传导到其它行业,导致更多行业都面临一“芯”难求。


本轮半导体周期从2019年下半年见底,突发疫情有所打断复苏过程,2020年下半年之后重新开始了景气度恢复,所以市场那么缺芯,晶圆大工厂的产能、价格都在提升。我们觉得,当前走到了中期阶段,还没到一轮周期的结束。现在一些产业链公司的利润弹性非常大,会超市场预期,一些细分品种的利润出来之后,带来的估值下降会比较明显。


关于国产替代

电子行业的国产替代是一个长期逻辑,不同环节和产品的国产替代速度不太一样。比如,面板是一个成熟行业,中国公司已在全市场占据数一数二的地位,国产替代已走到了中后期。从狭义的芯片角度来看,进程可能会慢一点。


在很多芯片领域有快速的国产替代,比如模拟芯片、手机射频前端、SOC主控芯片等产品,国内做得非常好,也产生了上千亿市值的公司。但是,在市场规模大、复杂度高的纯数字芯片领域,设计壁垒非常高,环节非常复杂,我们还处于从0到1的突破过程中。


不同的下游应用领域,国产替代的速度也不太一样。替代最快的是偏消费类,因为消费类产品迭代快,很多下游客户在国内,愿意去尝试国产芯片。家电企业的芯片占成本比重不是很高,对产品可靠性的要求高,之前他们不愿随便尝试其他的芯片供应商,而是用成熟的海外芯片。2018年之后,大家发现一旦上游的缺货或者断货,对生产有致命打击,自主可控非常重要。所以这两年,工业类和白色家电类企业也以开放的心态去尝试国内芯片。


比较难攻克的是服务器和汽车类,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带来的影响对企业来说是致命性的。比如,汽车一次召回对车企的成本巨大,服务器一次瘫痪断电对云计算厂商的成本损失也非常大,所以他们对可靠性的要求很高,认证周期也非常长。


关于看好方向


芯片制造和封测公司的资产较重,经营杠杆较高,景气周期反转时的利润弹性非常大,可能从微利甚至不赚钱一下子变成暴利。因此在景气度开始反转时,我们愿意选择偏周期属性的公司。


中长期来看,我们比较青睐芯片设计环节。商业模式方面,芯片设计公司是轻资产,核心资产是人,中国芯片设计师、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很高;同时相比全球,我们又正处于国产替代的时间段。


可以看到,一批芯片设计公司从原本的只做一款芯片,向平台型的多产品扩张,这个过程中容易获得较高的附加值,以及中长期的高增长,而且周期性没那么强,可能会诞生一批两三千亿市值的公司。


我们中长期看好的公司是:团队优秀、有强大的芯片设计能力和市场能力、过去已在产品上证明过自己能力的芯片设计公司。


网络安全和云计算这两个板块,最大的逻辑是看好赛道。中国这两个领域都是刚刚开始,行业还处于快速成长期。美国比中国做得更早一些,美股里有多家市值上千亿美金的公司,未来中国也有望出现。这些公司才刚开始,收入和利润体量都还不是很大,但成长的天花板很高,增速非常快。


最近大家担心通胀带来利率上行,这对于现金流来得非常远的品种来说,市场对它的估值容忍度会有一些下降,导致短期内公司的股价表现没那么好,但不影响对这些行业和公司的长期基本面判断。


从历史上来看,整个半导体板块的估值一直比较高,主因是投资人对板块的预期非常高,希望在国产替代浪潮之下出现长期高增长。当前时点,半导体行业的估值大概位于历史中等水平。


过去十几年,消费电子板块享受高增长,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机的发展、渗透率提升等。近年来智能手机的销量增速中枢开始下降,同时创新并不多,所以板块的估值在下移,现在位于历史偏中低的位置。有良好精密制造能力的公司,可能有进一步提升估值的机会。此外,通信行业板块整体也处于历史上估值比较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