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万家视角
投资心声 | 李文宾:黑科技助力新能源车板块长期持续发展
时间:2022-07-13  

从4月中下旬开始,新能源车板块在经历近60%-70%的大幅反弹后,昨日集体回调。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不少投资者闻风观望:这是否是“最热赛道”见顶前的信号?

本期,我们邀请了万家基金李文宾对话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姚振山,聊一聊对于新能源赛道的市场观点以及对个股和公司的挖掘。

嘉宾简介:李文宾,万家匠心致远拟任基金经理,拥有12年研究及投资经验,其中5.5年投资经验;现任万家成长优选、万家智造优势等基金的基金经理。

金句速递

1无论是今年还是明后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或将持续超越大部分投资者的预期。

2、在新能源汽车从1.0过渡到2.0的过程中,在智能化领域会有很多机会值得我们关注。

3、中国的企业在黑科技方面投资的决心和持续的态度是不断超越我个人预期的。我非常相信在这些领域里,会有公司脱颖而出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

4、无论是电池端、传统汽车制造还是汽车智能化,这些领域的发展空间和目前的估值水平都有很大吸引力。

以下为正文部分,供大家参考。

销量或超600万辆渗透率持续超越预期

Q1: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板块大幅回调,芯片荒、供应链断点叠加消费需求低位徘徊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在年初对新能源车今年能否达到600万辆的销量持谨慎态度。您对今年电动车销量的预测情况是怎么样的?您觉得会超过六百万辆或者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吗?

李文宾:目前我判断今年销量将有望超过600万辆。在一季度芯片不是特别充足的时候,我们对所有主流车厂进行了一波非常细致的财务调研,包括当时的订单情况、交付情况和生产情况。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当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已经认识到新能源汽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要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程度和品牌的认知度,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持续地向消费者输出产品。几乎所有整车企业都会面临芯片荒,但当生产遇到问题的时候,企业会全力去保障新能源板块的生产。所以我们会看到,虽然说今年上半年可能会出现一些波折,但是新能源板块总体的需求和交付情况是非常平稳的。特别是在今年6月份以来,可以说整体的销量情况是大幅超越市场预期了。 所以目前我个人判断,无论是今年还是明后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或将持续超越大部分投资者的预期

黑科技突破行业天花板从1.0向2.0智能化领域过渡

Q2:从您的产品持仓看,同样是买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链,您会买一些新技术方向。您对新科技的挖掘也是比较早,今年的收益率也相对较高。和大家分享下,您是如何另辟蹊径在新能源车领域里选出和市场主流不同的方向的呢?

李文宾:虽然全球来看汽车是非常大的行业,但是再大的行业始终是存在发展天花板的。比如去年,国内的乘用车总体销量是超过两千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接近330万辆。可能到2025年之后,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将会超过70%,全球新能源汽车也会到3500万辆到4000万辆左右的水平。到这个阶段后我们就会产生一个质疑:新能源车行业是否会告别高增长的状态?沿着这条思路我觉得是可以追本溯源的,可以从行业发展最为根本的维度去寻找投资机会。目前我们还处在新能源汽车1.0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满足日常功能性需求。但如果产品和技术能够有一些新的突破,它可能就不会受制于行业发展的天花板。比如说我们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快充功能。传统的锂电池在快充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发热,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电池的材料端、从电池的正负极入手;再比如说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电池空间等问题,产品可能在结构上做了创造性的优化,这些优化可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使用比例极低,但是一旦技术取得突破,我相信在未来几年就能实现从0到1的进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能发掘出一些黑科技和一些黑产品。这些黑科技可能在过去的10到15年,技术并不是特别成熟,成本也比较贵。但是我们观察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些技术开始逐步成熟,这也有赖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内市场给予了这些新能源车企业足够大的市场去实现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降低。所以在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推动之下,这些黑科技能够脱颖而出。可能有投资者会担心,当新能源汽车总量的增长遇到瓶颈后,技术的突破到底还有没有价值?我认为是有的,至少在目前新能源汽车1.0的背景之下是有的,在过渡到新能源汽车2.0的过程中,我认为在智能化领域会有很多机会值得我们关注

Q3:新技术可能会有失败的风险。您是如何去选择这些公司并且确保收益率能够在比较好的水平的呢?挖掘公司这一块,您比较注重哪些维度呢?
李文宾:我个人是非常喜欢黑科技的公司,这些公司给我们投资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不过选择公司确实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首先作为投资人来说,我非常喜欢把这些黑科技、黑产品最底层的原理给搞明白。比如就磷酸铁锂电池来说,它的正极就是一个橄榄式的结构,针对这样的结构,我会去看有哪些新的技术可以增加的电池的容量密度,可以增加电子的导电性。我们会从最根本的原理出发,去理解新技术是否能够解决目前技术的问题,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有很多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可能存在一定的盲区,因为的确这些知识是非常专业的,涉及面可能会非常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自我学习,也要听取产业专家的意见。比如说涉及到电池、快充、结构件方面的问题,我们都会找行业最顶尖的专家或者企业中一线技术的负责人去做深入的沟通。因此我们能够对未来的行业发展态势有比较清晰的判断。其次是落实到行业上,我们怎样去选取这些企业?这需要对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团队有非常清晰的了解,包括技术团队的核心技术人员背景怎么样?研发历史怎么样?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企业是否愿意在这个领域投入长期的人力和物力。坦率来说,从我过去七八年观察的经历看,中国的企业在黑科技方面投资的决心和持续的态度是不断超越我个人预期的。所以我非常相信在这些领域里,会有公司脱颖而出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

电池优化、车身更轻、智能化发展

Q4:请您进一步给大家剖析下,未来哪些细分领域的赛道,估值会保持比较好的水平,同时还蕴藏着比较大的爆发力和机会呢?

李文宾:1. 电池首先,快充、充电里程等问题本质上还是取决于电池性能是否可以继续优化。比如电解液环节,目前广泛使用的六氟磷酸锂就大幅提升了电解液的导电性能。锂电池本质上就是电子在正极跟负极之间做循环往复的运动,通过运动释放或储存能量。所以对我们投资来说,就是需要去寻找一些新的产品。目前已经有一些上市公司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突破。其次,电池的容量大或小是取决于它的正极材料。从正极材料看,我觉得未来有几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高镍化。第二种趋势,是能不能在正极材料当中去掺杂一些导电剂,同时去改变它的逆变器的结构。

2. 车身重量:电池的损耗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车身的重量,我们都希望在不影响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把车做得越轻越好,车身的材料这一块也有很多的解决方法。比如最近市场非常关注的一体化压铸技术,我们通过新材料的一体化压铸可以减少70%-80%的不同组件之间的连接环节,可以通过一体化压铸减少螺母、母钉的使用。这个技术保证我们整车的重量轻30%-40%,同时抗打击、抗意外、抗风险的能力依然能保持在非常好的水平。

3. 智能化:我认为新能源汽车目前是处于1.0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从1.0阶段过渡到2.0状态。所以智能汽车领域有很多半导体方面的东西值得关注。比如传感器、预控制器、包括决定新能源汽车、智能车性能的高算力核心的芯片,未来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体上来看,无论是电池端、传统汽车制造还是汽车智能化,这些领域的发展空间和目前的估值水平都有很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