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DeepSeek带动了整个科技板块的全面升温,在资金跷跷板效应下,之前表现坚挺的红利板块则出现了走弱。
红利风格的投资逻辑变了吗?
我认为其内在的投资逻辑并未发生变化,A股公司加大分红的趋势也未改变。长期来看,红利依然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海外风险、利率下行、扩大分红等因素都有助于推动红利板块走强,短期的调整其实给了投资者更好的上车机会。
在这里顺便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此前看到的一篇研报观点:近年来红利风格的兴起并不是简单的风格轮换,而是一个较长周期的发展趋势,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产业架构及上市公司发展阶段的自然产物。红利策略并非只能是熊市的防御策略,更是穿越牛熊周期的长跑健将,适合作为资产配置组合中的底仓型资产。
此外,尽管红利资产短期出现了一定的回调,但红利资产依然属于“下有底”的行业,以中证红利指数为例,其重仓的行业多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板块,这些板块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另根据公式:股息率=每股分红÷股价。也就是说,指数越跌,股息率反而越高,性价比也更明显,后续资金大概率会继续入场“抄底”,这也有利于形成红利资产的底部支撑。
总体来看,随着当前宏观环境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利率中枢不断下移,在新“国九条”等政策催化下,红利投资的有效性有望长期持续。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当下的红利资产无疑是值得大家重点关注的一类投资品种。万家中证红利、万家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等产品密切跟踪红利赛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风险提示:本材料由万家基金提供。证券市场价格因受到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国家政策、市场变动、行业和个股业绩变化、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和交易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波动,将对基金的收益水平产生潜在波动的风险。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候应详细阅读该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基本情况,及时关注本公司官网发布的产品风险等级及适当性匹配意见。由于各销售机构采取的风险评级方法不同,导致适当性匹配意见可能不一致,提请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要根据各销售机构的规则进行匹配检验。基金法律文件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产品风险等级因参考因素不同而存在表述差异,风险评级行为不改变基金的实质性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应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并承担相应投资风险。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