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融风暴 先看中美两国经济的三个“不可比”
2008-10-07
分享至:

经济发展程度不可比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比金融市场发育不可比
  
  如今,美国正遭遇被格老称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并呈现向全球蔓延之势。对中国而言,到底会有多大影响?中国能否“独善其身”?
  判断这些问题,首先要看到两国经济基本面的区别,在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市场发育方面,两者的差别很大。
  经济发展程度不可比
  今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过去的30年,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世界位次从1978年的第十位不断上升。与此相联系,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增长,而进出口贸易额同样不断增长。宏观经济指标的全线飘红,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定,这是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因为如此,这也被誉为“中国奇迹”。
  而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累积效应的显现,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出口和投资增幅开始趋降或趋稳,总需求增长趋于平稳。与此同时,受需求约束,经济增长率开始高位回调;受供给改善的支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降低。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经济持续升温的态势有所扭转。
  这一切,从统计资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同比增长10.4%,增幅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季度分别增长10.6%和10.1%,而去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11.3%。
  有专家指出,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告别了昔日的炽热状态,开始步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绿色安全区”。
  再看美国的经济发展,从1776年诞生到现在仅230多年时间里,就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超级强国。有人形象地用“三部曲”对其做出了完美的解释:第一部曲为“独立+工业革命”,第二部曲是“统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部曲则是“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
  1775年至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同时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独立后的美国融入到工业革命当中,实现了机器大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第二次科技革命,则让美国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使用,使美国的技能攻击后来居上,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资本主义强国。而以美国为中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众多领域的技术突破大大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信息化、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其经济实力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总的看,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而中国尽管发展速度快,但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美国的第一个“不可比”。
  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比
  出口,这是中国不少企业的选择。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些出口企业的业绩是蒸蒸日上,并且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今年以来,一系列的不利因素使得中国的出口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危机,但总体来看,中国的出口抵抗风险的“免疫力”并未因此而减弱。
  我国原来的增长模式主要靠资本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最先被现行的工业化国家英、美、法等国采用,但到了19世纪后期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以后,这些就转向了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所支撑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式。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带来的后果是,投资不断增加,产能不断增加,但最终消费是萎靡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认识到了这一模式后果的严重性,开始采用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
  然而,用出口导向政策解决内需不足问题,只能在一段时期起作用,但却很快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出口导向政策执行得很好,我国收汇很多,形成了对于本币升值的压力。而与出口导向政策配套的外汇政策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把本币低估,不能让人民币升值。其结果是中央银行介入,收购美元,把人民币压住不升值,维持出口导向政策的运转。
  当前,美国经济衰退,日本和欧洲的经济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而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面临挑战。中国所能做的,就是尽快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而美国的增长方式,则和我国完全不一样。
  众所周知,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入“信息化、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它所采取的是高科技内需。美国自1991年3月以来,经济持续增长,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旺而不衰,这主要得益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以及由知识和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的提升。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维持高增长,是因为资源重点投资于高技术产业。因为高技术产业一旦在技术或产品的研究上有突破性创新,就会不断地衍生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并使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从而进一步刺激企业投入资金进行研究与开发。

  此为中国与美国的第二个“不可比”。

  金融市场发育不可比

  美国过去一直以债养债,用债赚钱,这是个异型的金融债务帝国,它把美国吹成了一个超级大泡沫。而到目前为止,这个泡沫已难以为继,开始逐渐崩塌,并在崩塌过程中把全球其他国家一起拖下水。

  美国金融市场的运作和监管体制一直被视为全球的典范。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采取的是“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有分析指出,该体制曾是美国金融业发展繁荣的坚实根基,但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和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双重多头”的监管体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缝隙,幷使一些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品成为漏网之鱼。

  相比于美国,中国的金融市场则是处于刚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金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无论是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广度,还是发展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银行、证券、保险业迅速发展,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提高,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改革加快推进。

  除此之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中国工商银行等一批大型国有金融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境内外成功上市。而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进入中国境内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快速增加,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也表明了当今的中国金融业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正在成为世界金融格局中的新生力量。正如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日前在2008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言,中国金融业对外敞口较小,而银行体系通过之前的重组改革,从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以及资产平衡率来看也已经是非常稳健。

  不管取得怎么样的成就,但总体来看,中国的金融业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中国与美国的第三个“不可比”非此莫属。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