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的行为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2007-03-23 | 聚焦万家
分享至:
    新基金发行依然火爆。眼前投资者的实际的行为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主要是:期望重演2006年基金业绩的回报;期望短期内买入的基金一路上涨;期望无论什么新基金,都能如愿获利;期望起步的牛市一路上行等等。
    正如我们2006年12月预计,2007年市场将在震荡中发展:1月和2月上证指数按当天涨跌超过60点的交易日就达20个,1月和2月各10日,除去2月春节长假休市,震荡日的比例达20:35。193只股票类基金整体跑输市场,跑赢沪深300的基金共23只。那么,究竟那些基金跑赢了市场了,我们的结论是:规模排在前1/3的大基金,很少业绩能排入前1/3,排在各类基金前列的基金规模偏小;连续3年业绩保持在前1/3的基金数量只占9%,连续2年业绩保持在前1/3的基金数量占17%。2003年美国权威机构对8000多只共同基金统计分析的结论:将基金业绩分为4等分,当年业绩最好的前1/4基金次年沦为最后1/4的概率为50%,相反当年业绩排最后的1/4基金次年成为排名最前1/4的概率也是50%。同样我们使用同样的思路对国内基金进行分析,结论惊人的相似。
    上面提到的投资者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正是所谓“有效性错觉”的作用,就是说由于过度依赖基于有限信息的历史经验而不是积极展望未来,投资者无法发现市场存在的随机现象,并且很难放弃自己已经找到市场发展规律的观点,希望得出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判断相吻合的结论。足球比赛中无论明星或是一般球员踢进一球后与没有踢进一球后的下一次射门进球的概率是一样的。但是现实中观众却总是认为明星在踢进一球之后比踢飞一球后更容易踢进下一球。
    那么投资者如何才能在2007年的基金投资中获得满意的利润呢?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有效性错觉”,根据市场的现状调整策略,记住趋势只是市场的普遍观点,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其次学会避免盲目跟风,特别是当一项投资对你很重要时,你在购买这项资产的投机成分越重,你受媒体广告影响的可能性越大,进而在错误的时机进行交易的可能性越大。最后建言是正确的反常规方式往往是有效的,当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在市场都在卖出时你买入,而别人买入时你卖出;而是需要利用准确的信息,独立于媒体、潮流和自己的习惯,理性衡量得失,增加对市场事件、自己投资选择的不确定性和过程的复杂性的认识,达到自己合理的投资目标。
    2006年12月我在天津进行投资者交流,会后一位银行的熟人非常认真的问我:是买你们万家公用事业基金还是买BL基金? 出于对朋友投资的责任心,我停顿了一会儿后反问她:“您期望的回报是多少?”我心里是担心她会提出很高的回报要求而无法提供有把握的建议,反而会伤害了这位朋友的信任。“百分之二三十吧!”她认真地答道。我肯定地建议她买入万家公用事业基金,理由是公用事业基金是全部开放式基金中股票组合市盈率最低的基金,组合中的上市公司具备充分的安全边界和收入增长的持续性。事实如此,万家公用事业基金2007年以来净值增长了29%,成为能战胜市场的少数的开放式基金之一,近三个月两次分红,10000份累计分配7300元,同时依然保持着股票组合市盈率最低的纪录。归纳一下万家公用事业基金可能成为2007年成功运作的优秀基金的条件,一则是鲜明的投资风格构建的安全投资组合;二则是保持中小规模,资金充分投资;三则是基金经理克服“有效性错觉”和使用正确的反常规理念,以及产品严格的守约。(万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张健)